【一线特写】风沙中绽放的玫瑰

日期:2025-07-30 来源:水电公司 作者:陈紫娟 字号:[ ]

在新疆若羌火电项目的戈壁滩上,风沙是终年不歇的访客,机械的轰鸣日夜不息。初见李媛时,她清秀的面容与温婉的气质,很难让人将她与常年扎根工地的技术员画上等号。但就是这个来自青海西宁的姑娘,用骨子里的韧劲、手中的笔和脚下的泥土,在漫天风沙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。

“李媛这姑娘,韧劲可足了。”

“李媛工作能力很强,专业知识掌握得好,可不能小看她了。”

“对待工作很认真,做事的态度让人很满意。”

……

领导、同事们的评价,恰是她扎根工程一线的生动注脚。自2021年7月入职以来,无论身处东庄项目还是若羌项目,她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,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对工程事业的初心与热爱。正如那句“人生万事须自为,跬步江山即寥廓”,她的成长之路,正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中,铺就出属于自己的辽阔天地。

从资料堆到方案“主笔”

2021年7月,李媛告别校园,怀揣着对工程事业的憧憬,来到了水电八局东庄项目,成为技术管理部的一员,开启了她的职业生涯。

刚入职时,李媛接手的是项目技术资料的整理与归档工作。这项工作看似基础,却关乎着项目技术管理的有序开展。东庄项目规模大、工序复杂,涉及的技术资料繁多,且由于参与单位多、人员流动频繁,资料存在着格式不统一等问题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李媛没有退缩。她深知,资料是项目施工的重要依据,必须严谨对待。

为了尽快熟悉工作,她从项目开工以来的技术资料入手,对照资料台账,一份份梳理、分类、归档。针对原有混乱、表述不清的问题,她从技术管理和施工需求的角度进行精简优化,将关键数据如施工工艺、技术参数、工程量等清晰呈现,让查阅者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资料核心内容。经过她的努力,项目技术内业工作变得井井有条,为后续的技术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出色的工作表现让李媛很快得到了项目领导的认可,她开始参与到更复杂的技术方案编制工作中。然而,从资料整理到方案编制,挑战接踵而至。面对复杂的施工图纸、严苛的技术标准和现场多变的实际情况,初出茅庐的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,很多专业问题都让她束手无策。

但李媛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。她秉持着“实践出真知”的信念,开启了“沉浸式”学习模式。在办公室里,她对着图纸反复钻研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标注出来;在施工现场,她顶着烈日,跟着经验丰富的同事穿梭在各个作业面,观察施工流程,记录技术要点。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呼啸,总能看到她戴着安全帽、拿着笔记本在现场学习的身影。

“技术方案是施工的灵魂,必须吃透每一个细节!”这是部门前辈对她说的话,也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。她爱上了图纸上那密密麻麻的线条,爱上了方案里严谨的技术表述。在她看来,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和符号,都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“秘籍”。正是这份执着,让她在技术领域快速成长,从一个需要前辈指导的新人,逐渐能独立承担起重要的技术方案编制工作。

笔记本里的“武功秘籍”

2025年3月她从东庄项目来到新疆若羌火电项目,“李工,这个高边坡作业的安全防护方案,你看这样落实符合规范要求吗?”“小媛,滑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要点,特别是温差裂缝预防这块,还请你给把把关!”在施工现场和办公室里,经常能听到安全、质量部门的同事向李媛请教的声音。面对这些关乎工程“生命线”的关键问题,她总能结合技术方案和现场实际,耐心细致地解答,给出清晰的技术依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李媛能有这样的能力,源于她多年来养成的勤学好问、爱记笔记的习惯,以及直面挑战、在困境中学习的韧性。刚参加工作时,她就像一块海绵,不断吸收着各种知识。无论是技术交底会还是现场巡查,她总会带着一个笔记本,把重要的知识点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都一一记录下来。

“印象最深最难熬的就是项目刚开工那段日子,像在漩涡里打转——从水利转房建,图纸上的梁体配筋、节点构造看着眼生,业主拿着规范逐字挑方案毛病,改到凌晨的稿子第二天又被打回。”回忆起那段经历,李媛感触颇深。专业领域的切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
“刚到项目的时候,很多东西比较陌生,只能靠记笔记来慢慢消化。”李媛笑着回忆道。她的笔记本上,不仅有文字记录,还有各种示意图、重点符号,清晰地展现出她学习和思考的过程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她会先记在本子上,标上重点符号,等前辈有空的时候就追着请教,直到弄懂为止。

为了弥补房建知识的不足,她逼着自己多看看图纸,多翻翻规范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房建结构的关键要点、规范条款的理解,以及一次次被驳回方案的修改心得和反思。笔记本上渐渐多了房建图纸的解析、规范条款的注解、一次次方案修改的反思。

下班后,她拿着笔记本找到前辈请教房建知识,从原理到施工步骤,一点一点地学,还去往现场进行实地对照理解。回到宿舍,她又把学到的知识重新整理到笔记本上,直到完全吃透才休息。靠着这股钻劲和笔记的积累,她慢慢地开始步入正轨。

“那个时候,她总是在企业微信上追着我问,问起问题来特别较真。”同事回忆道,“看着她从最初面对房建图纸的迷茫,到后来能精准指出问题,真为她感到高兴。”

“现在再看那段焦头烂额的日子,改方案的红笔痕、沙尘暴里呛的沙土,倒成了风沙磨砺的印记。若羌教会我,跨不过的坎,迈过去就是台阶。”李媛很是感叹。

正是这种勤学好问、善于在困境中积累的习惯,让李媛在短短几年内跨越了专业鸿沟,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。她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,每一本都写得满满当当,这些笔记本也成了她成长的见证,更是她能够快速应对各种技术问题的“法宝”。

青年人的“创新冲劲”

在技术管理工作中,李媛不仅严谨认真,还富有创新精神。她深知,在工程建设领域,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提高施工效率、降低成本、保证质量。因此,她积极投身于创新创效工作中,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施工技术和方法。

在2023年水电公司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中,李媛在准备过程中,翻阅了自己多年来的笔记,从中汲取灵感,结合项目实际情况,提出了创新的施工方法,最终凭借《超200米高狭窄河谷边坡连续快速施工创新》项目获得了一等奖。

2024年,在水垫塘贴坡混凝土滑模施工中,传统的滑模转场方式效率低、成本高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。李媛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“必须想办法改进这种施工方法!”她暗下决心。

于是,她跟随团队开始了研究。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分析了传统方法的弊端,结合项目实际情况,反复试验不同的转场方案。在这个过程中,遇到了很多困难,但李媛没有气馁,她鼓励团队成员:“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,只要坚持下去,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。”

经过8个多月的努力,她们终于总结提炼出一项实用新型专利《一种使滑模整体平移转场的施工方法》,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。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滑模转场的效率,还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,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。

此外,李媛还总结提炼出《高陡边坡流程化、机械化安全施工技术》,获得了水电八局2024年度“卓越创新创效项目”奖。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,是她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,也体现了她在创新领域的卓越能力。

自参加工作以来,李媛获得了多项荣誉:水电公司2022年技术管理先进个人、水电公司2023年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一等奖、工程局2023年群众经济性创新二等奖、工程局2024年技术管理先进个人……这些荣誉是对她工作的肯定,也是她砥砺前行的动力。

如今,李媛依然奋战在若羌火电项目的一线。她就像一朵绽放在风沙中的玫瑰,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,却凭借着坚韧的品格、扎实的技术和创新的精神,绽放出绚丽的光彩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她将继续带着对工程事业的热爱和执着,在技术管理和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。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